事实证明,悬疑电影这块,还得是陈思诚!
陈思诚监制的电影《恶意》,又一次刷新了观众对国产悬疑题材的认知。
同样讲述扑朔迷离的悬疑案件,同样有层层反转的剧情设计,但《恶意》真正精彩的地方在于,编导不仅透过案件深挖人性的复杂,更赤裸裸地撕开了当代社会最尖锐的舆论伤疤。
电影用生猛大胆的镜头,还原了流量时代的“恶意生态”。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悬疑犯罪片,更是一部属于互联网时代的现实主义电影。
1、罗生门的真相
优秀的悬疑电影离不开编导对叙事节奏的娴熟把控和对悬念反转的精心构建,而这恰恰是我认为《恶意》最好看的地方。
电影以一场医院双人坠楼案为引子,开场就吊起观众的胃口,护士李悦(陈雨锶饰)与坠楼少女静静(杨恩又饰)的追逐戏便将悬疑气质拉满——画面从一段监控视频切入,镜头在狭窄的走廊游走,紧促的配乐骤然收紧,观众尚未理清人物关系,便被卷入一场“谁是凶手”的谜题旋涡。
但《恶意》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编导摒弃了传统悬疑片“凶手是谁”的单一追问,转而以“不可靠叙事”构建多层真相迷宫。编剧采用经典的罗生门式叙事,通过母亲尤茜的指控、女主角叶攀的报道、警方调查三条线索,构建了抽丝剥茧、层层反转的叙事结构。
观众先看到母亲尤茜声泪俱下控诉护士李悦因私情被静静无意间曝光而杀人,自媒体瞬间将李悦钉在“恶女”耻辱柱上,在真相未明的情况下,舆论却一面倒地对护士李悦口诛笔伐,各路网民开始人肉李悦,并曝光李悦的私生活,最后让李悦的人设崩塌,彻底沦为所有人的攻击对象,这场全民审判逐渐变得失控。
随后真相被叶攀(张小斐饰)的报道推翻,最终却又因静静妈尤茜(梅婷饰)的私生活而再度颠覆认知。当所有人认定李悦是推人下楼的“冷血恶魔”时,神秘的“道爷”站出来替死亡的护士李悦公开作证,舆论炮火180度转向“毒母”尤茜。
电影几乎每20分钟一次反转,而且每一层反转都像精密齿轮咬合,既在意料之外,又在人性逻辑之中。整个剧情发展犹如过山车,观众不看到结尾根本猜不透最终的真相如何。
电影的第一层反转:护士李悦从“白衣恶魔”(被曝小三)到“受害者”(遭情感诈骗)的身份颠覆,揭露了舆论对私生活的猎奇审判。
电影的第二层反转:随着女主角叶攀对坠楼案的追踪报道,静静的母亲尤茜的人设逐步“黑化”,从“悲情抗癌母亲”沦为了“杀女嫌犯”,直指母爱在绝境中的复杂性。
电影的第三层反转则彻底颠覆了之前的故事,“全员恶人”的设定相当大胆:女主角叶攀最初以“正义记者”形象登场,却也被流量所胁迫,无形中助长了舆论的“恶意”。
而随着静静死亡真相的曝光,彻底瓦解了之前的“凶手有罪推论”,最终让之前的各种“真相”轰然倒塌。这种“真相即暴力”的叙事,让观众在解谜快感中直面认知的脆弱性。
不得不说,监制陈思诚对悬疑类型的把控堪称教科书级别。
编导有意打破了悬疑片“为悬疑而悬疑”的桎梏,透过双线叙事(坠楼案与试药人案)的交织与“罗生门式”的情节悬念,共同构建起一个“全民剧本杀”的沉浸场域,同时在悬疑框架下完成了对流量暴力、媒体伦理的深度拷问,让《恶意》突破国产悬疑片天花板,成为真正的类型革新之作。
2、悬疑之外
《恶意》是一部看完后劲很大的电影。悬疑犯罪类型之外,电影的叙事张力不仅源于扑朔迷离的情节,更源于故事中蕴藏的巨大戏剧张力,以及编导对于影片情绪氛围的精准操控。
影片在视听层面的完成度相当出色,导演用冷色调与手持镜头营造压抑感,而高光时刻(如叶攀的血泪)则用暖色突显人性微光,搭配紧张的配乐和声效,带给观众极强的沉浸感。
牵涉到案件中的每一个人都算不上全然无辜,每个角色都是善恶交织的矛盾体:尤茜的母爱与自私撕扯、叶攀的正义感与虚荣心共生、晨晨的复仇执念包裹着丧父之痛……就像道爷(李九霄饰)在直播间的那句质问:
不仅如此,电影打破了传统悬疑电影中的善恶二元论,
“你们真的有那么正义吗?”
这种拷问人性的主题探讨,让《恶意》超越普通类型片,成为一部兼具尺度与深度的现实题材电影。
女主角叶攀的角色设计是对媒体伦理的残酷拷问。前半段,影片以“舆论审判”满足观众的正义快感:叶攀用一篇篇报道将李悦钉上“恶女”十字架,当观众目睹她操控热搜如同操控提线木偶时,简直让人感到不寒而栗,而当真相揭晓,所有肾上腺素都化作刺骨寒意,原来键盘真的可以杀人于无形。
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越靠近真相,人性的幽微就越震撼人心。李悦的遭遇是情绪转折的关键。这个因“开盒”被污名化的女孩,其母被媒体围堵到无法正常生活的情节,让观众直面流量时代的荒诞。
饰)拎着饭盒被网红手机阵包围,眼泪在沟壑纵横的脸上蜿蜒,嘶喊“我女儿不是凶手”却湮灭在直播声浪里,这场戏拍得讽刺意味十足,让影片从犯罪类型的紧张爽感瞬间过渡到惹人深思的虐心痛感当中。
李悦母亲(艾丽娅
至于案件的当事人尤茜的“黑化”更具冲击力:当她发现女儿存活率仅5%时,那一句“犹豫就是选择”引爆泪点。梅婷用颤抖的声线与空洞的眼神,诠释了母爱在绝境中的异化——她不是天生的“恶母”,而是被绝望与舆论逼至墙角的普通人。
影片最残忍的刀,落在静静死亡的真相揭晓时。镜头缓缓扫过叶攀血泪交织的脸、尤茜瘫坐在地的残影,此刻的沉默比任何对白都更具杀伤力。
前面看爽了,后面哭麻了!
这种“笑着流泪”的戏剧张力,让悬疑片不再是智力游戏,而成为刺向时代病灶的手术刀。
在这里,每个人都是真相的缔造者,也是恶意的共谋者。
3、全员恶人、演技狂飙
《恶意》的演员阵容堪称“恶女图鉴”,而张小斐与梅婷的对手戏,堪称教科书级的表演博弈。
张小斐的“叶攀”,彻底撕碎“国民母亲”标签,成为她最颠覆的银幕形象。初登场时,她是干练犀利的调查记者,白衬衫与高跟鞋象征着精英身份,站在大学讲台侃侃而谈时,轻敲话筒的指尖透着精英的掌控感。
——信仰崩塌只需0.1秒。演员对于角色的精准情绪把控和瞬间的眼神变化,让悬疑张力始终绷在临界点。
当叶攀团队发现尤茜购买孕妇奶粉的监控画面,镜头陡然推近张小斐震颤的瞳孔
但随着舆论失控,她逐渐展露“操控者”面目,当书本砸向讲台上的叶攀,鲜血从她额头滑入左眼,那个染血的凝视堪称年度最震撼的镜头,将“舆论刽子手”与“良知囚徒”的双重身份展现得淋漓尽致。
单侧血泪设计堪称神来一笔,右眼流血象征职业良知消亡,左眼落泪暗藏未泯人性,张小斐用微颤的指尖与空洞的眼神,传递出职业理想崩塌的绝望。
尤其是叶攀脸上的
梅婷的“尤茜”则展现了另一种悲剧美学。从为女儿直播筹款的坚韧母亲,到被谣言逼疯的“恶母”,梅婷用肢体语言完成蜕变:初期她总是佝偻着背,像护住最后尊严的困兽;后期被网暴后行尸走肉般的空洞眼神让人心碎。
当尤茜背负上“恶毒弃女”“二胎换命”的骂名后,她站在天台边缘的侧影比任何台词都刺心,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角色崩溃,更是流量绞杀下普通人的失语。
叶攀几次和尤茜的对话格外触动人心,而当静静死亡的真相揭开,更是引爆巨大的催泪弹。可以说,梅婷与张小斐的对手戏撑起了整部电影,角色的矛盾挣扎让人感同身受。
其他演员同样出彩:李庚希饰演的实习生晨晨,用天真笑容掩盖算计;黄轩饰演的警察梁队,在理性与温情间游走;甚至群演中“开盒”的键盘侠,都因扭曲的表情成为时代注脚。
这种全员“讨坏型”表演,让电影成为一面叩问人心的照妖镜。
4、恶意背后
从类型上而言,《恶意》可以算是一部社会派推理电影。
社会派推理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案件成为解剖社会的切口,反转服务于人性探讨。
而在电影《恶意》中,整部电影最锋利的刀刃,是编导对当下这个时代的网络生态的精准解剖。它的野心不止于讲好一个悬疑故事,更试图解剖当代社会的“恶意生态”。
影片以显微镜般精准还原网暴生成机制,如李悦的纹身抽烟、尤茜的夜店视频,碎片信息却被“标签化”定罪,成为“道德污点”的铁证;再如张子贤饰演的MCN老板萧保乾,将新闻事件拆解为“恶女”“杀母”等爆款标签,台词“网民只要爽感,不要真相”直刺行业弊病。
除此之外外,《恶意》的深刻性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网络暴力批判。影片通过叶攀的坠落与重生,呈现了一幕悬疑与人性交织的时代寓言。
叶攀这个角色极具复杂性。她最初为追寻真相深入调查,却在流量诱惑下逐渐“黑化”:用标题党煽动情绪、选择性报道制造对立。影片通过一场戏极具隐喻:叶攀在办公室敲击键盘,镜头扫过墙上“铁肩担道义”的锦旗,与屏幕上扭曲的弹幕形成残酷对比。
最讽刺的是影片结尾,屠龙者终成恶龙。叶攀曾因报道导致试药人陈福军车祸身亡,当实习生晨晨(李庚希饰)用同样手段将她推向舆论深渊,闭环完成的瞬间,审判席与被告席完成惊悚换位。这种对媒体伦理的批判,比任何说教都更具冲击力。
所以《恶意》的深刻性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网络暴力批判,而是通过这个悬念丛生的故事带给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恶意不在网络而在人心。
总的来说,《恶意》是近期国内院线少有的悬疑佳作。
电影绝非简单的“悬疑爽片”,更是一场关于人性与时代的血色寓言。
编导用商业片的糖衣包裹社会批判的苦药,其意义不在给出解方,而在于唤醒观众的反思。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恶意》如同一记警钟:
最大的善良或许是对自己内心恶意的时刻警惕。
我们无法阻止恶意的诞生,但至少可以选择,对他人保持一份最大的善意。
正如影片监制陈思诚所言:
悬疑片的终极命题,是让观众在走出影院后,依然愿意相信光明。
站在这个角度而言,这部影片,或许正是那束穿透恶意的光。
天载配资-天载配资官网-配资官网app-专业炒股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