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是党中央徙木立信之举,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标志性措施。
\n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特别是中央指导组进驻相关地方和部门以来,各地切实把作风硬要求变成硬措施、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查摆并推动解决了一系列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一些问题官员应声落马,社会各界纷纷叫好。
\n根据中央安排,学习教育将于7月底前基本结束,目前已近尾声。然而,一些不合时宜的声音也开始出现:“7月份以后再说”“总算要结束了”“马上就解脱了”……有些干部存在“过关心态”,产生了“松一口气”的想法;有些干部把学习心得写在纸上,把整改清单锁进抽屉;还有些干部把学习教育当任务、走形式,内心不以为然,行动照旧,问题仍存。
\n这提醒我们,作风建设绝不是一阵风,没有“完成时”;全面从严治党也不是“运动式”的突击战。
\n6月10日,市高法院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警示教育会。/重庆高院
\n01
\n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
\n“祸患常积于忽微”,现实中,不少问题、矛盾往往“起于忽微”,集中在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的细枝末节处。从窗口单位“我们要下班了,下午再来”的冷硬,到调研途中“绕开泥路走大路”的取巧;从“有老板请客,大家一起去”的“率性”,到“可以找别的发票来代替”的“灵活”;从“一个客人三个陪”的“热情”,到“开会也给讲课费”的“互惠”……
\n公款吃喝、超标接待等“小问题”,看似只是几顿饭、几次接待的“小节”,实则像蛀虫般日积月累地侵蚀党的肌体,消解群众信任。而这些看似微小的不正之风,恰恰是群众感受最直接、最敏感的“温度计”。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记得住哪家窗口“脸好看事难办”,看得清哪条公路是“面子工程”,更清楚哪些“学习心得”只是应付检查的“八股文”。
\n作风问题虽“起于忽微”,但若对“微末”问题视而不见,就会像“温水煮青蛙”般麻痹大意,最终酿成“破窗效应”——悄悄松动的红线会模糊公私分明的界线,慢慢忘掉的初心会影响民心的向背。历史经验表明,作风建设的成败往往就系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之中。
\n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条重要经验。如整治“公款购买月饼”,严惩“车轮上的腐败”等等,这些举措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风政风的转变。
\n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各地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入手,破除积弊顽疾,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n重庆市各地纪检监察机关聚焦违规吃喝隐形变异问题,坚决纠治“舌尖上的歪风”。图为5月28日,长寿区纪委监委和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在辖区某饭店了解情况。彭俊华 摄/视觉重庆
\n02
\n各地各部门在学习教育中,一体推进学查改,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开展全面“体检”,深入对照查摆问题,立查立改、即知即改,不断筑牢中央八项规定堤坝。
\n每天在群里“打卡学习”,却对实际问题“踢皮球”;用视频连线代替实地考察,镜头前“摆拍式调研”催生“表演型干部”……从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到减轻基层干部的“数字负担”,各地从“小切口”破题,把“严”的标准从“大是大非”延伸到“鸡毛蒜皮”,用零容忍的态度对待小苗头。
\n一些党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各单位查找的共性问题等,被查摆出来,得到了系统整改、源头治理。特别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坚持抓现行、抓典型、抓通报,坚决同各种歪风邪气作斗争,狠刹了不正之风。
\n同时,广大党员干部严格对照要求检身正己,自觉同“小事小节论”“影响发展论”“行业特殊论”等错误思想作斗争,进一步树牢纪律意识、规矩意识,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断增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n风起于微末,防微杜渐,靠的就是抓早抓小的硬功夫。党员干部违法违纪,往往始于细节处失守,由风入腐。抓早抓小,是敲山震“虎”,也是治病救人,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真正实现防微杜渐的治理效果。
\n中央八项规定,是全党改进作风的切入口和动员令。全党开展学习教育,彰显了党中央对作风问题零容忍的鲜明态度,既为干部队伍划定了清晰的行为红线,也向人民群众展现了真抓实改的决心,更向世人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对微末的作风问题尚要严查细管,对严重的违纪违法行为更会雷霆一击!
\n03
\n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持之以恒的执行力。历史经验表明,严抓严管的态势松一寸,作风就会散一尺;制度执行的尺度紧一分,正气就会涨一分。只有常抓不懈,方能守住“清风长在”的承诺。
\n本轮学习教育即将收官,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最怕“雨过地皮湿”,要巩固学习教育的成果,就必须以法治思维定规矩,以底线思维防风险,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日常规范,外化为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监督问责、考核评价等配套制度,确保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让清风正气真正落地生根、持久充盈。
\n要明确责任链,狠抓薄弱环节。要把作风建设纳入党建考核、干部任用、巡视巡察的“硬指标”,防止“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广泛推行“群众评价机制”,对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终身追责;对反复出现的问题要倒查责任链条,揪出“责任衰减”的中间环节。只有“板子拍到人、打到肉”,才能“勿以恶小而为之”。
\n要树立严标准,狠抓监督问责。要广泛建立“四不两直”暗访、监督机制,确保严的标准渗透到每个工作环节,避免“抓时紧、放时松”的恶性循环;要畅通举报机制,擦亮“群众雪亮的双眼”,让每个群众都成为正风肃纪的“探照灯”。只有明察“秋毫”,才能不一叶障目。
\n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从一顿饭、一次调研的细节坚守,到制度执行的尺度把控,每一个“微末”处都映照着党的初心。那些“小切口”里的改变,那些“微变化”中的坚持,正是作风建设最生动的注脚——
\n作风之变,从来不在嘴上的声音有多大,而在“一粥一饭”的细节坚守中;全面从严治党,也从来不是“运动式”的突击战,而是“钉钉子”的持久战。
\n全面从严治党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广大党员干部唯有常敲思想警钟、常紧纪律之弦、常存敬畏之心,才能让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每个角落,让人民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力量。
\n原标题:风起于微末,止于常抓不懈
天载配资-天载配资官网-配资官网app-专业炒股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